最近,京津冀以及東北地區都發生了嚴重的霧霾天氣,這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不便,同時也為人們帶來了恐慌。與此同時,焚燒秸稈現象屢禁不止。與其大費周章的對人們焚燒秸稈行為進行打壓,還不如想辦法提高秸稈的利用率,變廢為寶,當秸稈資源被有效利用后,農民說不定就不會舍得把秸稈就這樣白白燒掉。
11月初,北方多省市持續一周“四面霾伏”,期間環境衛星共監測到秸稈焚燒火點756個,糧食大省黑龍江以580個火點數穩居第一,占此次監測到全國火點總數的76.7%。檢測結果,再次引發了秸稈焚燒是否為“霧霾元兇”的爭論。
秸稈焚燒是個老話題,每年“三夏”和秋收時節,都會引發關注。近年來我國在秸稈禁燒、秸稈的綜合利用方面已經做了大量工作,否則,全國每年產生9億噸秸稈,即使只燒一半,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也難以想象。
其實,春華秋實,糧食和秸稈都是農業生產的成果、大自然的饋贈。農耕時代,秸稈對農民來說,是寶貴的生產生活資源,也做到了物盡其用。曾幾何時,在東北和華北農村,家家房前屋后都碼著整齊的秸稈垛,燒火做飯、喂養牲畜、給豬牛羊鋪圈,可都少不了它。那噼噼啪啪的柴火香里,縈繞著多少人的鄉愁。如今,隨著農業生產方式及農村能源結構的變化,秸稈原有的功能被取代,變得“沒用”了,甚至成為農民的負擔——“不燒,種不了田;運走,費不少錢”。
讓村里人傷神,也讓城里人傷身,一不小心就燒“黑”了大半個中國,秸稈真的變成“廢物”了嗎?
連垃圾都是放錯位置的資源,更別說作為“農業的另一半”而存在的秸稈了。只要利用得當,秸稈就是重要的生物質資源:粉碎還田,可以有效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,提升地力,這也是發達國家處理秸稈的普遍做法;壓成顆粒、塊狀和棒狀等成型燃料,是優質、清潔的生物質能;與玉米一起制成青貯飼料,可以有效提升牛羊的瘦肉率、產奶量。秸稈粉碎處理后,還能發電、做工業原料、食用菌基料等,用處可大了。
秸稈確實是寶。挖掘秸稈的價值,不僅能增加農民收入,還可以減少空氣污染。與其大費周章地對農民燒秸稈圍追堵截,指責埋怨,不如多在提高秸稈利用率上想想辦法。
變廢為寶,離不開政府與市場的兩只手協同發力,特別是發揮專業化組織和企業的作用。當前,我國在秸稈的綜合利用方面仍是以政府為主導,市場這只手還很孱弱,亟待扶持。比如,一些以秸稈為原料的生物科技企業,還處于起步階段,生產成本較高,在產品推廣、技術研發等方面還需要政府提供補貼。此外,在秸稈的“還田”“離田”環節,專業化、社會化的收、儲、運服務體系不健全,亟須培育大批專業化組織。以秸稈“離田”為例,將秸稈打捆收集、從地頭運出是秸稈利用的第一步,但由于收集秸稈的機械價格較高、季節性強、作業時間短,導致機械利用率低,專業化的服務組織難以形成規模。
因此,要充分挖掘秸稈的資源潛力,讓秸稈大踏步從田頭走向市場,現階段政府的支持引導必不可少。
一方面,國家層面要出臺秸稈綜合利用的系列配套政策,在秸稈收、儲、運,終端產品應用以及技術研發等方面予以支持,促進秸稈綜合利用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,以“變堵為疏”的理念,重新審視“秸稈焚燒致霾”的問題。比如,可不可以從治理大氣污染的經費中劃撥出一部分資金來,用于秸稈綜合利用呢?
另一方面,要通過財稅等政策的支持,加快培育市場主體,讓企業唱“主角”,建立起秸稈綜合利用市場化運作機制,用市場的力量真正提高秸稈利用率。比如,以企業為主體,將秸稈收集與生態種養、秸稈能源化和秸稈原料化有機銜接,加快先進、成熟、適用的技術、產品和設備的推廣應用,促進秸稈資源化利用向規?;a業化方向發展。
一旦秸稈的潛在利用價值被充分的挖掘之后,秸稈焚燒問題就自然解決了,因為沒有人會把“寶貝”燒掉吧。如果這真的實現了,那么這必將是我國大氣治理事業上的一塊里程碑。
建源家用壁掛新風機給您不一樣的新風體驗:
1、PM2.5處理效率高達99%,新風量足夠大,滿足人的室內健康需求,并且稀釋有害污染物。
2、噪音足夠小,在風量滿足2個人的最小需求的前提下(60m3/h)噪音低于25.6分貝。
3、綠色8W環保超低耗能,可以24小時持續低成本運行最低富氧新風量70m3/h,每月僅消耗5度電,確保室內污染物永不超標。
4、專業隔音效果,隔音性能足夠好,能隔離室外噪聲。
5、正壓單向新風,排風通暢,氣流組織良好,不會出現新風和排風氣流短路。
6、五重精芯過濾處理,搭載立體濾網,過濾面積大幅提升,層層處理,把凈化效率推向高潮,盡享健康生活,呼吸的都是清新空氣。
7、超薄明裝設計,安裝方便、美觀,厚度不到10cm,更換清洗HEPA過濾器很方便。
8、有專業的國家檢測報告,品質有保障。
1臺建源凈化新風器=1臺空氣凈化器+1臺新風機+1臺負氧離子發生器+光觸媒殺菌+活性炭吸附
掃一掃在手機上閱讀本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