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今大氣污染嚴重,各地都在采取措施來進行空氣凈化,然而這并非易事,想要完全治理大氣污染,必須要大家的配合,而不是憑小部分人能解決的。所以現在有很多各式各樣的空氣凈化新風器出現在市面上。這也是目前最有效的,能夠讓人們身處室內就算關窗也能遠離大氣污染與裝修污染的辦法。
近期,河南省安陽市因“副市長被拒”事件引發社會各界廣泛關注。該市某副市長在帶領環保局執法人員對揚塵污染進行暗訪檢查時,在一處工地被工人擋在門外近40分鐘。
作為京津冀大氣污染傳輸通道上的重點城市,安陽市近幾年的大氣污染防治歷程可謂是一波三折。
2014年11月,因空氣污染嚴重,安陽市被環境保護部約談并被采取區域限批措施;在被約談后的200天里,安陽市對50余名責任人進行追責,關停污染企業進行升級改造,一系列的措施終于換回“安陽藍”。
然而2016年9月,安陽市因“污染圍城”問題再次被河南省級媒體曝光,大氣污染重新成為“安陽之痛”。
安陽市近年來大氣污染防治出現反復,折射出推動環境質量改善的長期性、艱巨性和復雜性。大氣污染防治“牽一發而動全身”,涉及產業結構、能源消費、區域聯動、公眾參與等諸多因素,不可能一蹴而就。以城市空氣污染防治為例,美國的洛杉磯、日本的東京,都耗費了數十年的時間,綜合采取各項措施,城市空氣污染問題才得以解決。
對此,各地要有清醒認識。改善環境質量,要堅持長遠謀劃,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,不能因一時的環境質量改善就“萬事大吉”、放松懈怠,否則環境問題極易出現反彈,導致前功盡棄。因此,不能熱衷于“政績式”的短時環境質量好轉,不應搞“突擊式執法”,而應著眼于長遠,謀求環境質量持續改善,厚積薄發,持續發力。
各地在改善環境質量過程中取得的有益經驗,不妨及時總結,將其形成行之有效的體制機制,并持之以恒地加以貫徹落實。水滴石穿,繩鋸木斷,改善環境質量,正是要從點滴做起,長期堅持,只有積量變以求質變,才能讓“曬藍天”成為常態。
所以,在治理大氣污染這條漫長的道路上,我們最重要的是要做好自我保護,大氣污染多我們身體的傷害是非常嚴重并且不可挽回的,因為生命貴于一切。
掃一掃在手機上閱讀本文章